高陵文物今起集中亮相 往事千年再说魏武遗风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 4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高陵文物今起集中亮相 往事千年再说魏武遗风》的报道。
发现曹操墓?
说曹操,曹操到
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字样的圭形石牌、剑残块、玛瑙饼……曹操墓出土文物在4月27日开馆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首度集中亮相。
博物馆以东汉、三国时期崇尚的黑红为主色调,外观借鉴汉代建筑的特点,肃穆大气。
“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园区由遗址展示区、博物馆展示区及陪葬墓展示区组成。”曹操高陵管委会主任、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馆长孔德铭介绍,在遗址展示区,观众可以通过栈道近距离参观曹操墓本体、神道、陵前建筑基址、围壕等;博物馆展示区集中展示1:1复原的模拟墓室、500余件(套)高陵出土文物及借展自其他文博单位的汉魏时期相关文物;此外,还以地面植被标注的形式展示了4座陪葬墓。
魏武遗风,道出千年往事。有人说他是超世之杰,也有人说他是乱世枭雄。
千百年来,曹操的长眠之处也有如他的人生一样,备受关注与争议。2009年底,经专家综合论证,确认河南安阳西高穴村二号墓的主人,正是曹操。
传说中踪影成谜的曹操墓是怎样被发现的?墓中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折射出曹操那个时代怎样的性情?十余年来,曹操墓所在的高陵陵园考古都有哪些发现?全国目前考古发掘的三国大墓,异同之处有哪些?
新华社记者经过多年跟踪采访调研,完成了系列报道,为大家讲述曹操墓的千年风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代中国,鲜有哪个时代能如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一般星汉灿烂,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挥洒英风豪气的人物。
公元220年春,曹操去世。两汉时代,厚葬成风。史料记载,他葬在邺城以西的高陵,却践行薄葬,不封不树;两年后,曹丕更是以“躬履节俭”为由拆毁高陵地表所有建筑。
《资治通鉴》中,唐太宗李世民率军途经邺地时,特意拜谒高陵致祭。宋人文献里,宋太祖赵匡胤下诏,对高陵在内的十座陵墓给予“置三户,岁一飨以太牢”的保护。
可见虽无封土和陵园建筑,从曹操去世到宋代初年,其安葬之处,并非秘密。
北宋中期,王安石写下“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到了南宋范成大笔下,则是“周遭十数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数里间”。此时,曹操墓的具体所在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而其设有重重疑冢的说法正甚嚣尘上。
明代《三国演义》中,曹操遗命“设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内容,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到了清代,《聊斋志异》更称曹操墓真身在“七十二冢之外”。
1998年,后赵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在西高穴村出土,指出其与曹操墓的相对位置。鲁潜与曹操生活年代仅间隔百年,所言所指,具有较高可信度。
西依太行,北临漳河,西高穴村位于曹魏都城邺城遗址以西十余公里处。村民代代相传,曹操曾在附近练兵。鲁潜墓志的出土,更让人们对这个村落的过往心生猜想。
2002年,有村民在一块这样的区域取土烧砖,发现土质异样、结构特别紧实,但是并不了解原委。到2005年,这里已被挖成一个5米深的取土坑。
消息不胫而走,引得盗墓分子垂涎。
2005年,村民听得一声闷响,只当是过节燃放爆竹。殊不知,盗墓分子此时正破墓而入。
此后,有人在取土坑底部发现大洞,方知地下有古墓葬存在。当地非常重视,督促派出所尽快破案,并让村民封填了盗洞。然而,仍不断有盗墓分子前来“探墓摸金”,封一次、盗一次,成了常态。
2006年,盗洞的洞口再次被打开。为解开这座古墓何以频受侵扰的谜底,当地请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潘伟斌。
“当时墓内有较厚的淤土,被盗墓分子挖得高低不平,墓室内空间巨大,层层叠叠,我根据结构判断该墓是东汉末年王侯一级的大墓,而且很有可能是曹操墓。”时隔17年回忆起当年情景,被用绳子绑着放进盗洞的潘伟斌心情仍难以平复。
为避免它被继续盗掘破坏,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2月,大墓抢救性考古发掘开启。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曹操墓千年之久的谜团慢慢被揭开。
曹操善打虎?
《三国志》里的打虎往事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众多曹操墓出土的文物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字样的几块石牌,尤为瞩目。
这几枚石牌为确认墓主身份提供了关键证据。然而,曹操打虎,史料本无记载;这座多次被盗的墓葬,还出土了哪些颇具魏武遗风的文物,更让人不能不心生好奇。
2009年9月,曹操墓考古清理进行到墓室,墓内一片狼藉。
盗墓分子在曹操墓的地面、墙壁打出多个坑洞,在盗洞下方的墙壁打桩方便上下。墓内还发现方便面袋、矿泉水瓶、烟盒、手电筒、电池等盗墓分子遗留的物品。其中,一个矿泉水瓶生产日期为2008年6月28日。
多次盗掘,导致泥土通过盗洞不断进入墓室。据介绍,清理墓室时墓内淤土平均近2米,但也正是这些深厚的泥土对墓内部分文物进行了有效保护。经清理,遭到多次洗劫的曹操墓仍出土了刻铭石牌、武器、金银玉饰等重要随葬品。
——60余枚刻铭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黄绫袍锦领袖一”“黄豆二升”“香囊卅双”“竹簪五千枚”……
这些石牌或为圭形,或为六边形,以汉隶书体刻器物名称、数量,大都字态雅逸而不失端庄,规矩间不失浪漫。
这样的石牌在此前考古发掘中从未出现。直至2016年,疑为魏明帝曹叡安葬爱女曹淑之地的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300余枚尺寸、格式相类的石牌,人们方意识到,这些精致的刻铭石牌,是曹魏时代墓主崇高身份的象征。
2009年11月11日,考古队员清洗一块石牌残片后发现其上有“魏武王常所用”的字样,领队潘伟斌非常重视,安排大家立即对近日出土的其他石牌残片进行清洗,发现恰有残片能与之组成一枚完整圭形石牌,石牌上有铜链,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
“考古队员日复一日,对土壤网筛水淘,反复检查,生怕遗漏任何研究线索,那种感觉十分艰苦和孤独。”现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的潘伟斌至今仍记得,那时天下着大雪。
曹操的时代,并不乏勇者与虎搏斗的故事。《三国志》记载,曹操因曹真“常猎,为虎所逐,顾射虎,应声而倒”,令其统帅精锐部队虎豹骑;曹丕“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
“亲射虎,看孙郎。”曹操的老对手孙权,更在《三国志》中留下生动的记述。公元218年,孙权于今日江苏丹阳一带射虎,在马为虎所伤的情况下用双戟刺虎,随从进而出击,最终将虎擒获;另一则记载则更为生动,称孙权年少时爱骑马射虎,遭张昭劝谏后非但不收手,还制作了“射虎车”……
“挌虎”石牌,便是那个时代精神的文物实证。
——《三国演义》的刀光剑影中,曹操的“倚天剑”“青釭剑”锋利无比、削铁如泥,时至今日仍让人们津津乐道。
据介绍,曹操墓中共发现4件剑身残块,均为钢质,部分还带有剑鞘残痕,分属3个不同个体。
文献记载,曹操曾命人以三年时间锻造五把锋利程度超过勾践与楚王佩剑的“百辟刀”,其中三把赐给曹丕、曹植等三个儿子,余下两把亲自佩带。
曹操墓中出土大型刀4件、中型刀2件、小型刀11件,大部分已残损,其中一把刀的环首上发现含有金箔的编织物包裹。
墓中还发现铁质铠甲、镞、蒺藜等兵器。其中,3000余枚铠甲残片散落在墓内各处,更有锈蚀在一起、保存着原始状态的甲片。这些甲片十分轻薄,中部均向外隆起以增加抗击性,边缘用皮革包边,相邻铠甲片之间用牛筋连缀。
——石圭一件,长28.9厘米,宽7.4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刘庆柱表示,它的尺寸规格,体现曹操获得了超出诸侯、近乎天子的礼制。
——石璧4件,均已残破,直径均28.9厘米;陶鼎12件;错金铁镜一枚,直径21厘米,其上有数层丝织品残留……
“璧、鼎皆为礼器,数量的多少代表了墓主人身份的高低。能够用4件石璧、12件陶鼎随葬反映了墓主人帝王一级的身份。”孔德铭说,汉代错金铁镜发现较少,技术要求比铜镜高,反眏了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业生产技术。
墓中还出土了许多穿孔的云母片,有长方形、圆形、月牙形、水滴形等多种形式,推测来自替代玉衣的云母衣。
——煤精虎雕一件,长3.7厘米、高2.6厘米,小老虎双目圆睁,四爪抓地,作随时向前奔跑状,用刀简捷,刻法娴熟。
椭圆体珠一枚,长径2厘米,短径1.4厘米,质地纯净,通体光滑,它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夜明珠”。经测定,珠子的材质实为水晶。
曹操墓中还出土一枚直径3.7厘米的玛瑙饼,由酱红色渐变为铬黄色,中部有呈波浪形的白色纹带横贯,晶莹剔透,华丽美观。
潘伟斌认为,水晶珠、玛瑙饼极有可能是曹操及陪葬女性的口含。
虽多次被盗,曹操墓仍出土有金、银、玉饰品。金器主要有金丝、纽扣等,银器有环、箱饰、带扣等,玉器有珠、佩、觽等。
在其遗令中,曹操要求“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珠宝”。潘伟斌认为,墓中所见金、银、玉均为衣饰等日常生活器物,并不与曹操所言相违。
——从曹植为曹操所写的悼念文章看,随葬明器未经加工修饰,陶器亦是素面。高陵出土的陶器种类包括礼器、餐饮用具、文房用具、游戏用品等,体形偏小,工艺粗糙、未施彩绘,与曹植的记述相合。
曹操墓中,还出土了青瓷、白瓷等多件瓷器。有陶瓷专家认为,这批带釉的器物实际上涵盖了长江以南几个不同的地域类型。
“东汉墓葬中同时出现多个窑口的瓷器实为罕见,它体现了曹操的特殊地位及当时魏、吴的往来。”潘伟斌说。
卞后今何在?
曹操墓外的秘密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考古队员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头盖骨及散乱肢骨,经测定为一男二女,男性有严重龋齿,3具骸骨面部均被破坏。经过对骸骨测定,其中一位年长女性年龄在50岁左右,另一位年龄在20岁左右。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个结果排除了年长女性是70余岁时去世、史料明确记载祔葬高陵的曹操正妻卞夫人。
曹操墓中共有三处盗洞。最早的盗洞形成于西晋初年,盗墓者对随葬的石圭、石璧、陶鼎等重要礼器和带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牌进行了砸毁。专家猜测,很有可能是西晋司马家族为破坏曹操墓的“风水”而实施如此有针对性的损毁。
盗洞二中,发现了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搪瓷杯;盗洞三正是2005年来被盗墓分子炸开后反复使用的通道。
曹操墓北侧20米,发现有并列的墓葬一座,被编为一号墓。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考古工作者进行了发掘清理。
一号墓共发现6个盗洞,最早的形成于明清时期。墓中仅发现一件带有刀鞘的铁刀,一件铁棒及数枚瓦片。一号墓初步确定修建时间早于曹操墓,且在修建高陵陵园时已被回填,与卞后并无关联。
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千古流传,史料记载,曹丕将曹冲迁葬高陵,卞夫人公元230年去世后与曹操合葬高陵。卞夫人和曹冲身在何处?
高陵的考古,没有止步在对曹操墓的发掘。2010年至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曹操高陵周边进行了大范围的考古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工作,发现了陵园、陪葬墓、疑似晚期守陵户建筑等重要遗迹。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周立刚介绍,大面积考古勘探在曹操墓周边发现各时期墓葬数百座,规模大小不等,曹操墓西侧可确定的同时期墓葬共计4座,墓道长度在15米左右,均为坐西向东的砖室墓,与曹操墓位于一条自西向东的直线上。
其中,四号墓经考古发掘,确认为未使用的废弃墓室。周立刚介绍,四号墓可能在曹丕毁弃高陵地表建筑时拆毁回填,其余三座陪葬墓情况如何,因未开展发掘工作,暂无法做出判断。
“在二号墓东北侧还发现一座大型墓葬,年代稍晚于高陵,打破陵园的东北角,勘探结果表明其形制具有魏晋时期高规格特征。这座墓葬目前暂未发掘,是寻找卞后安葬之处的新线索。”周立刚说。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3年下诏为前代帝王名人墓冢设置守陵户,其中包括高陵,设置三户守陵户。可能与之相关的遗址和文物也在高陵考古中浮现。
2012年,在曹操高陵西侧200米处发现宋元时期砖砌地下排水设施和建筑遗迹,出土大量瓷器、钱币和包括骰子、围棋子、陶球在内的娱乐用具及建筑构件。
周立刚介绍,通过出土瓷器的年代特征可以判断此处建筑可能始建于北宋早期,一直沿用到元代,其中较为精美的器物和娱乐用具多为金代,反映出这一时期此处公共娱乐活动比较频繁。
“根据出土的建筑遗物和排水设施特征,以及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瓷器推测此处建筑并非普通民居。”周立刚说。此外,这里出土的釉陶龙头形建筑构件在北宋韩琦家族墓地和蓝田吕氏家族墓地的祭祀建筑中也有发现,因此这处建筑可能与北宋时期墓葬祭祀有关。
“结合文献记载,这里可能是北宋为曹操高陵设置的守陵户所在。”周立刚说,北宋之后,朝廷南迁,守陵户可能遭废弃,原有建筑遂改作他用,可能被用作公共娱乐活动场所。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为配合高陵保护展示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陵园及建筑遗迹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陵园内的建筑遗迹,为研究汉魏时期陵墓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
周立刚介绍,此次发掘结果表明,高陵陵园为内垣墙外壕沟结构,曹操墓为陵园中心,还在陵园东部发现残长33米、宽约5米的神道,神道南北两侧分布有规模较大的礼制建筑,建筑面积超过800平方米。
“在洛阳东汉帝陵陵园遗址,亦曾发现类似结构的陵前建筑,两地出土瓦当纹饰相似。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其他带有陵上建筑的东汉王侯级陵墓,进一步确认了曹操的特殊地位。”周立刚说。
此次考古工作还发现,垣墙和相关建筑只剩基槽和柱础部分,地面以上部分均无存,且基槽和柱础表面都比较平整,附近也未发现建筑废弃堆积,这表明高陵的陵上建筑曾遭到有计划的拆除,并在之后经历了仔细清理,可能与曹丕毁弃高陵地表建筑有关。
“高陵的考古工作仍未结束,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候着我们去研讨与解读。”刘庆柱受聘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名誉馆长,他说,希望十余年来考古界关于曹操墓所做的研究,能通过博物馆呈现给观众,答疑解惑,并推动关于高陵更长远的研究。
三国墓谁为大?
曹休印信、比翼鸟形金饰身后的大江风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曹休印信、琥珀小儿骑羊串饰、朱然“名片”、比翼鸟形金饰……这些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大墓中出土的文物,曾见证过怎样的大江风流?这些墓葬又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曹操墓墓道长39.5米,墓室长13米,深15米,由前、后室及四个侧室组成,墓室四壁及顶部由长方形大砖砌成,底部平铺方形青石板,规模宏大。
2009年,洛阳在配合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段改建的过程中发现魏国大司马曹休墓,墓道长35米,墓室长12.5米,深10.5米,分前、后室,前室两侧设有侧室,甬道北侧有一个耳室,出土的曹休印信为断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5年,洛阳西朱村发现推测为魏明帝曹叡高规格安葬女儿的大墓,墓道长33.9米,墓室长18.2米,深12米,有前、后室而无耳室、侧室,出土的琥珀小儿骑羊串饰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从规制而言,曹休墓体现的是列侯制度,西朱村大墓的规制高于曹休墓,却逊于曹操墓。”主持曹休墓及西朱村大墓发掘工作的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咸秋说。
2005年在南京发现的上坊大墓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为复杂的孙吴墓葬之一,墓道残长10.5米,墓室长20.16米,由前、后室与四个耳室组成,出土刻有对视龙纹的金指环和制作精巧、釉色莹润的青瓷群俑。一些观点认为该墓为东吴少帝孙亮时的权臣孙峻逾制而建,而主持该墓发掘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志高认为,该墓墓主较有可能是孙皓晚期的一位宗室之王。
安徽马鞍山1984年发现的东吴大都督朱然墓墓道长9.1米,墓室长8.7米,深1.5米,有前、后室但无耳室、侧室。虽然朱然墓规模远小于曹操墓且亦曾被盗,墓中所见,仍能表明这位东吴重臣身后备极哀荣。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副馆长费小路介绍,约6000余枚钱币散布于墓室地砖上和棺木内,其中数百枚为魏、蜀铸造,墓中还出土诸多做工精美的漆器及带有“丹杨朱然再拜问起居”等墨书内容的“名片”。
1987年,马鞍山在宋山村西山山麓再度发现东吴墓葬。宋山墓墓道残长4米,墓室长17.68米,有前、后室及两个耳室。墓中出土青瓷鸡首罐是被认为是越窑的巅峰之作。宋山墓规模之大,一度被认为是孙权之子、吴景帝孙休之墓。
马鞍山市当涂县有座被称作“天子坟”的大墓。2015年至2016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该墓墓道长13.9米,墓室长15.4米,深3.6米。墓葬有前、后室及两个耳室。前室四角镶嵌石质牛首,与南京上坊大墓同为全国仅见。墓中出土掐丝金龙头、鎏金铜鹿角,持节羽人、飞天、天狗食月等造型的金饰和陶质九鼎八簋等代表性随葬品。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表示,马鞍山宋山墓墓葬形制偏向东吴早期,与孙休所处的年代不符。“天子坟”的形制、规模、地望、环境、年代,“九鼎八簋”陶礼器随葬品,“七寸铁镜合八枚”漆器文字等显示出的帝王等级,二次墓道、二次封门反映的合葬墓及其与吴景帝孙休和朱夫人入葬特殊历史的高度吻合,均为推断该墓为孙休夫妇合葬墓提供了确凿依据。
2016年至2018年,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江苏苏州虎丘路新村一处大型东吴时期家族墓葬进行发掘,发现疑似东吴“小霸王”孙策的长眠之地。
五号墓中有数十枚“吴侯”及一枚“建兴二年”字样的铭文砖。“根据史上曾获得‘吴侯’爵位者的经历及纪年,我们推断五号墓墓主为孙策之子孙绍,家族墓中地位最为尊贵的一号墓墓主为孙策。”主持挖掘工作的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军介绍。
一号墓墓道残长9米,墓室长14.2米,深4.2米。墓室有前、后室及两个耳室。紧邻的二号墓被推测为其妾室安葬之处。两座墓中出土了金质手镯、指环,比翼鸟、交颈鸟造型的金饰,以及两支造型极为精美的金钗——一支龙头昂扬,另一支双鸟相对构成心形。张铁军认为,这些物品反映出墓主在乱世中对爱情的理想期待。
这些东汉末年及三国墓葬面积经大致测算,上坊大墓140平方米,曹操墓120平方米,曹休墓100平方米,“天子坟”、西朱村墓90平方米,宋山墓80平方米,疑似孙策墓60平方米,朱然墓30平方米。
与曹魏大墓清一色的东西向相比,东吴大墓朝向各异,未能从中发现规律;曹魏大墓深度在10米以上,而东吴大墓则离地表较浅。天子坟中棺木已朽,但与其规制最为接近的上坊大墓中棺木与朱然墓、宋山墓棺木多为整段木料做成,体现了东吴的独特葬俗。
“曹操墓及上坊大墓均有四个耳(侧)室,体现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王级的葬制,两墓在等级上是一样的。”王志高说。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的鼓角争鸣已然远去,而大江大河早已在风起云涌中铭刻下永恒的记忆,等待千年后的我们穿破历史的云烟,不断去叩问答案。
内容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