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证件查询

敲着“蜂桶鼓”跳舞,这样的佤族民间演出你看过吗?

时间:2023-10-07 14:28:41责任编辑:付龙阅读

“嘿嘿、西嘿哈、西泽、西泽、西嘿、哈”……远远地就听到半山腰传来歌声和鼓声,走近发现是沧源自治县勐来乡曼来村村民组建的“蜂桶鼓舞”表演队正在排练,为参加第七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做准备。

由中国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七届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于9月28日—10月6日举行,沧源佤山“蜂桶鼓舞”表演队共15人受邀参加,在10月5日与上海音乐学院合作表演,演出剧目为《“司岗里的呼唤”——本真与前卫的对话》,共有四个篇章。

其中沧源表演队演出的节目包括:演唱《司岗里》、演奏《佤族笛子》、舞蹈《蜂桶鼓舞》、李釨萧演唱《麻栗树》、舞蹈《跳新房》。

这是一部以原始生活印记为素材,融合多元文化的打击乐交响诗。作曲家和多媒体主创团队曾于2005年、2006年、2012年、2023年四次赴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采风,对该县境内包括岩帅、翁丁、怕秋、班洪、勐来等地的十多个村寨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些村寨中所留存的各类民间音乐进行了收集,与当地的山民、艺人、魔巴、歌手、鼓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

“蜂桶鼓舞”即敲着“蜂桶鼓”跳的舞。“蜂桶鼓”因形似当地传统的蜂桶而得名,它的制作很有讲究,需取一整段形状和材质较好的树(盐酸树、泡桐树等),把中间掏空,用牛皮把两头蒙上并绷紧,一敲就“咚咚”响,声音洪亮。

“蜂桶鼓舞”的特点是热烈、奔放、节奏感强,是勐来乡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根据美丽的神话故事改编,在庆祝新房竣工时跳的舞蹈,名字就是《跳新房》。该舞蹈的舞步也很特殊,进一步,身前俯,退一步,腿前抬,上则跺地有力,退则气度轩昂。击鼓者都在里圈,众舞者在外圈,按逆时针方向且唱且舞。

“蜂桶鼓舞”至今在民间盛行未衰,特别是《跳新房》得到普遍推广,成为一种佤族民间喜庆舞蹈,近年来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整理已搬上舞台,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跳新房》参加了《跳云南》文艺晚会演出,并被选调到北京演出。

“蜂桶鼓舞”表演队的队员平时都是在家务农,有的已经是第二次去上海表演,有的即将第一次登台,打鼓、唱歌,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排练也是利用晚上或农闲的时间。

李坚强是此次表演队的队长,2013年他就参加过一次演出,当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台下观众看我们的表演特别出神,表演结束的时候,大家都不想离开,问有没有下半场。”李坚强说,队员们排练很积极,排练也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大家都想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蜂桶鼓舞”的豪放美,展示佤族音乐的魅力。

“佤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那种豪放、质朴、自然的状态感染了我。他们打鼓的时候,发自内心的那种高兴,就是自己要开心,无关其他。这是人内心的生活需求,非常真挚的一种情绪,我觉得这也是人本真的、本源的、最珍贵的东西。在表演中,我告诉佤族同胞,你们来到舞台就像平时那样,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不用任何的修饰。”作曲张旭儒在采访中谈及采风中的见闻,十分动容。

虽然“司岗里的呼唤”整个交响诗的表达方式都简单直白,但2008年上海首演时就已经收获了观众的喜爱,演员们光谢幕就整整谢了半个小时。

后来,这部作品被更多次演绎,甚至延伸到世界各地。丹麦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曾向张旭儒分享,因为看了这部作品的演出,自己慕名去了沧源当地找木鼓,回到丹麦皇家音乐学院还组织了一场专门的打击乐演奏。

今年7月份,张旭儒又回到沧源。此行发现,沧源有了自己的机场,“和第一次去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沧源的变化太震撼了,寨子里佤族同胞的日子蒸蒸日上。”

高速发展的上海和朴实热情的沧源,就像在同一个时空中的两种状态,这种反差为艺术表达带来了直观的对比和刺激。人们听到司岗里、牛图腾等创世传说,会惊叹于沧源佤族保留下的那些有关人类过去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仅是佤族的,也是给整个人类做出来的一种贡献。”

(文章来源:周到)

内容来源:周到

最新内容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财经新闻网"的作品,均为转载或摘编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删稿指南| 广告合作| 管理条例| 人员查询| 律师顾问

鄂ICP备2021021926号 鄂公网安备4201080543236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