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7000亿背后的陕京力量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有一条能源动脉,它穿越黄土高原的沟壑,越过吕梁和太行山脉的巍峨,最终蜿蜒至繁华的华北平原。这条动脉,便是陕京管道,一项承载着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的民生工程。自1997年9月陕京一线建成投运以来,陕京管道便以不懈的努力,将天然气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北京和天津等地,为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能。
2024年10月30日,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发布消息:陕京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7000亿立方米大关。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我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在绿色发展道路上树立了一座新的丰碑。
7000亿立方米这一惊人数字,彰显了国家对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的矢志不渝,凝聚了无数管道人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陕京管道作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坚实担当。这一辉煌成就,不仅是对生态文明的深情践行,更是驱动国民经济、福祉民生的强大引擎,汇聚成一股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磅礴力量。
图为北京管道公司北京分公司员工在西沙屯站巡检,确保首都的天然气供应保障。(蒋万全摄)
■ 造福国计民生的陕京力量
陕京管道系统由陕京一、二、三、四线及永唐秦、唐山LNG等组成,构筑了“五”大进京通道和“七环”环京管网布局,管道资产总里程达5584公里,年输气能力800亿立方米,储气库调峰能力达23.5亿立方米。经过33年的持续建设完善,汇集了我国四大油气能源战略通道中三大能源通道的资源,使陕京管道成为我国输气管网中功能最完善、资源最充足、保障度最高的重要枢纽。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唐善华指出:“目前,陕京管道系统每天向管道沿线三省两市一区70多座城市、10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1.2亿人供气2亿立方米,最大日输气能力可达3亿立方米,为首都提供了95%的天然气供应,有力保障了首都的能源需求。”
自1997年9月10日陕京一线建成投运以来,陕京管道将来自陕甘宁、新疆、中亚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以及我国从海上能源通道进口的LNG,输送到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保障首都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若按一个3口之家年消费280立方米天然气计算,这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100万个3口之家用上250年,1000万个3口之家用上25年。
以北京为例,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城市,2023年天然气消费量为240亿立方米。那么,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足够这样一个城市使用超过29年。对于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则是58年,一个100万人口城市可使用583年,而一个10万人口城市更是能用上超过5833年。
7000亿天然气,不仅为沿线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带动了数万人就业。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毅军教授测算,从上游开发利用100亿立方米天然气对下游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的带动作用来看,7000亿立方米输气量可累计带动下游经济发展总值35万亿元。“这一成绩,无疑对我国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感慨万分地说。
不仅如此,从北京市到沿线地实施的“煤改气”“油改气”项目,到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陕京管道以其安全、清洁、高效的输气能力,促进了沿线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北京管道公司及其陕京管道的下游用户,将天然气送进千家万户——保障首都能源安全主阵地的负责人,北京市燃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许彤回忆道:“当年,北京用蜂窝煤到人工煤气,再到天然气,无论从安全、污染、规模来说都不能跟今天同日而语。从天然气事业发展来说,我们国家用20多年时间走过欧美国家200多年的道路,这都归功于陕京管道系统对北京能源转型的有力支撑。”
许彤还为我们算了一笔账:“7000亿方天然气对首都来讲,意味着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也意味着北京3万多蒸吨煤改气的完成,所有城市居民、20多万农村用户、90%以上采暖、每年410亿多度发电用上了清洁能源。”
陕京管道的天然气,对过去的用煤大户——北京燃气热电系统而言,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京西燃气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万军向我们分享道:“我们的企业历史可追溯到百年前的石景山发电总厂,是北京乃至全国电力工业的摇篮。京西热电于2014年10月全部投入运营,10年来消耗天然气达112亿标方,发电量542亿千瓦时,供热量超过7000万吉焦。替代了原石景山热电厂燃煤机组,每年压减燃煤294万吨,减排二氧化硫近500吨,消减幅度超过97%;减排氮氧化物1100吨,消减幅度近73%。”
冬季供暖作为关乎我国民生的头等大事,其改革举措备受瞩目。随着煤改气工程的推进,使得天然气锅炉逐步取代传统燃煤锅炉,不仅极大改善了环境质量,更带来了供暖方式的翻天覆地变化。
谈到燃烧锅炉煤改气带来的优势,北京热力海淀分公司双榆树供热服务中心主任石立新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燃烧所释放的污染物显著低于煤炭,对减轻空气污染、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其次,天然气锅炉的热效率普遍高于燃煤锅炉,无需防尘辅助用水及燃料输送等附属设备的电力消耗,实现了更经济的能源利用与运行成本的降低。再次,天然气锅炉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操作简便快捷,减轻了人员劳动强度,实现了更精确的温度调控,增强了供暖和生产流程的稳定性。此外,天然气供应体系相对稳固,其运输与储存过程安全且便捷,确保了较高的运行可靠性。同时,天然气锅炉无需煤灰堆放场地,节约了土地资源,且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较低。最后是天然气燃烧过程中很少产生灰分与杂质,对锅炉内部构件的磨损与腐蚀影响较小,从而降低了维护与保养的成本。
如今,陕京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安全、清洁和环保。陕京管道,正以其绿色贡献,助力人们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前我们农村烧水、做饭、取暖等等都用煤炭,家里到处都是灰,村子道路上也是煤灰,空气也不好,还有人因取暖而一氧化碳中毒的意外事件发生。自从我们换上天然气后,简直太方便了,不用出炉灰,安全省事又省心,干净多了,孩子们也不用受罪受污染了。而且,整个村子环境都变好了,空气也清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品质跟原来烧煤的时候比,区别简直太大了,真是太好了!” 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赵家场村村委会书记翟绍同满怀感激地告诉我们。
陕京管道的建设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绿色发展理念紧密相连。从治理首都大气污染,到“双奥之城”的绿色能源保障,北京管道公司以其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确保了天然气供应的稳定可靠,赢得了国内外一致赞誉。天然气在北京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1997年的0.5%提升至目前的35.8%,北京由此成为全球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城市,带动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成长发育和繁荣发展。
这样的陕京力量,如浩荡春风,造福国计民生。它汇聚清洁资源,优化布局,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片热土上,无数梦想因陕京力量而绽放,民众生活因其润泽而日益美好。这是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书写着时代的辉煌篇章。
2024年9月14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会期间,北京的蓝天白云如油画般精彩。(蒋万全摄)
■ 驱动科技创新的陕京力量
陕京管道输气量突破7000亿大关,彰显了科技力量的硬核支撑。从我国首条自动化管道到全国产化集成应用,再到智能运行的创新突破,科技创新持续不断推动陕京管道的跨越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智慧管网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陕京管道不仅是我国天然气输送的重要通道,更是在我国油气管道生产运行能力、技术创新、智慧管网、先进理念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始终向一流迈进。
据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执行董事刘亚旭介绍,1997年建成的陕京一线,在我国管道建设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油气管道历史上第一条长距离、高压力、自动化大口径管道,它采用X60钢级、660管径和6.4兆帕压力,年设计输量33亿方,从此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建设大输量高压管道和大规模实现城市天然气气化的序幕。
刘亚旭进一步阐明:“在陕京一线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我国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建成西气东输一线、陕京二线和陕京三线,采用X70\1016管径和10兆帕压力,年设计数量达到120亿立方米。2011年6月建成的西气东输二线,进一步采用 X80 \1219管径和12兆帕压力,年输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19年12月建成通气的中俄天然气东线,年输量达到380亿立方米,成为世界上陆上输气量最大的管道。”
“建设陕京一线时我们是与国外合作,从设计到装备和材料都依靠进口。之后,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的相继建设,我们通过自力更生,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在管道勘察、设计、大口径高钢级钢管、大功率压缩机组和高压输送技术等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管道建设技术实现了进入世界第一方阵的跨越,而陕京四线是我们国产化工业应用的一大集成。” 中国工程院黄维和院士在接受采访时,着重介绍了这一伟大历程。
作为我国首条全国产化集成应用——也是首条全部采用国产大功率压缩机组的天然气管道,陕京四线自建成投产以来就承载着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
唐善华董事长介绍到,2021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在国家管网集团科技数字化战略蓝图下,北京管道公司党委选定托克托作业区作为先锋试验田,开启“国产压缩机组智能控制提升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拉开了智能控制技术自主创新研发的序幕。
历经3年不懈努力,项目团队针对进口压缩机关键模块控制逻辑与程序代码的“黑匣子”难题,另辟蹊径,通过定位并改造150余个关键控制节点,实现控制程序代码超过90%的重构。尤其在压缩机组并网耗时方面,从国际顶尖设备的225分钟缩短至15分钟,仅为前者6%,实现质的飞跃。
在此基础上,托克托作业区首次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压缩机组的在线控制,通过神经网络对压缩机性能进行精准建模,准确预测和优化压缩机最优运行状态,指导操作人员做出决策。智能工控机在实验室离线学习了21100条历史数据,落地托克托作业区后智能系统又自主学习了12201条实时在线运行数据,随着智能系统自我学习的深入,准确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托克托作业区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实现国产压缩机组压气站待机值班的作业区。
作为这一科技攻关项目的负责人,北京管道内蒙古输油气分公司托克托作业区副主任王志勇最有发言权,他为我们解锁了其中内核:“我们对DCS系统进行了高级自动化升级。在此基础上,首次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压缩机组的在线控制,通过神经网络对压缩机性能进行精准建模,准确的预测和优化压缩机的最优运行状态,指导操作人员做出决策。不仅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为我国油气管道的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该技术在托克托站的成功应用,仅电费和天然气方面就节约费用600多万;机组并网时间由原来60分钟降至15分钟;两年来,智能分析系统均能提前准确预测异常工况,并在200毫秒内自动适应、响应处置异常工况48次;值班人员无需监屏,每天可释放5人用于现场运检维,生产效率提高83.33%。截至目前,该智能系统始终保持安全平稳运行,已连续安全运行超过7000小时。
大连理工大学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院副院长陈晓明教授给予高度评价:“该‘智能运行’项目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领先他人的工作,在压缩机自动并机、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出厂性能曲线进行修正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天然气工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里程碑。”
陕京四线的“智能运行”,提高了国产压缩机组的自动化水平、开发多个智能控制模型、实现天然气管道压缩机组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我国智慧管网建设发展提供了一个行业典范。
可以这样说,陕京管道从“首条自动化管道”到今天的“压缩机组智能运行”先锋,是科技进步与创新赋予它的新质生产力。
这样的陕京力量,又是科技创新的引擎。它点燃智慧的火花,驱动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陕京人的不懈努力下,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每一项技术的突破,都彰显着陕京力量的智慧与担当。
北京管道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托克托作业区智能运行团队在现场研讨冬季保供工作。
■激发市场活力的陕京力量
陕京管道系统供气突破7000亿立方米,不仅得益于管网基础建设和管道科技进步,更得益于国家管网改革开放催生成果,有力保障了绿色低碳发展对清洁能源的迫切需求。
陕京管道输气量由建成投运之初的每年2 亿方逐年递增,截至目前累计输气达到7000亿方。陕京管道管输量第一个100亿方用时10年,第二个100亿方用时4年,之后平均每3年跨越一次。2023年,北京管道公司管输商品量开创743亿立方米历史新高,同比上年增长率高达25.5%,一年内连续跨越600亿方和700亿方两个大关,这一跨越的背后,是陕京管道“开门办网”催生的活力。
唐善华告诉我们,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集团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此后,北京管道公司在集团公司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X(多方上游)+1(国家管网集团)+X(多方下游)”油气市场体系建设,着力打造“公平开放大平台”,充分发挥管网“1”的联通作用,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沿线各地燃气企业和民营企业公平开放,不断优化管网运营机制,提升服务质量,为上下游企业搭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合作桥梁,从而激活了上游企业和下游市场活力。
2022年1月24日,陕京四线21 #阀室打开阀门,开始向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燃气热力公司下载天然气清洁能源。这是北京管道公司在国家管网集团市场体系建设中首个投产的上下载项目。该项目从取得集团公司批复到投产,仅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2023年3月31日,陕京管道靖边首站互联互通改造项目投产,陕京管道与陕西省网输气通道从此打通。其双向供气功能可保障:在资源下载时,由陕京管道向陕西省网输气;在资源上载时,由陕西省网管道向陕京管道输气。其气源主要为延长石油天然气,满足了延长石油的资源外输需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延长石油一样,在陕京管道源头的陕北地区,国家管网集团成立前不能进入陕京管道系统的陕西省当地的各方能源企业,从陕京管道开放开始,只要有需求并符合公平原则,都能从陕京管道上下载天然气资源。陕京管道从此成为各方共用共享的“高速公路”。
在陕京管道马场分输站,一直以来只是单向为榆林中燃天然气有限公司分输。但随着陕京管道的开放和当地资源勘探开发的进展,如今的马场分输站已成为各方资源上下载的“风水宝地”,吸引了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地方及民营企业的目光,涵盖了天然气、煤层气和页岩气等。
2023年9月22日,按照国家管网集团探索开展内陆LNG(液化天然气)液厂“液卖气交”新业务总体部署,北京管道公司积极组织商务推广,利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及公司市场推介会契机,完成集团公司首单内陆液厂“液卖气交”业务,为集团公司市场化商务运营再添新模式。
2024年1月16日,在河北安平县建成投产的陕京管道安平分输站增输改造工程,中俄东线成功与陕京管网、冀宁线、鄂安沧线等国内重要输气干线实现互联互通,汇聚了来自中亚、俄罗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延长石油等各方的各种资源,以“七进十出”的强大功能成为国家管网集团枢纽站,日输气量达8500万立方米。这不仅保障了京津冀和长三角等地区的民生用气需求,而且提升了我国天然气储运的安全性和调度灵活性,国家管网集团改革构建的“全国一张网”优势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彰显。
今年10月30日,就在陕京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7000亿立方米的当天,内蒙古盈通LNG项目工程顺利完工,并将投料试车,华北地区能源版图再添新军。该项目总投资额高达6.5亿元人民币,年产值20亿元左右,实现税收5000万元左右,并创造上百人的就业岗位。不仅如此,项目还将大幅带动内蒙古地区LNG重卡的增量。相较于燃油重卡,使用LNG的重卡仅燃料费每升就可节约1元,每台车每年可节约燃料费近10万元。
内蒙古盈通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鑫源坦言:“正是由于北京管道公司坚持公平开放原则,简化诸多中间环节,从陕京四线乌兰察布压气站向我们下载天然气资源,创造性地采取‘项目预审批制’,使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项目前期、勘察和设计等工作,为项目审批和工程建设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对此,北京管道公司总经理朱汪友给出其中答案。他说:“我们之所以探索实施‘项目预审批制’的全新做法,关键在于我们双方必须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前考量、预判项目前期和审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便尽快把蓝图变成现实。否则,哪怕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而梗阻或延迟,都有可能造成一个项目拖而不决甚至被束之高阁。”
刘鑫源激动地说:“我们将不负国家管网集团及北京管道公司的全力支持与帮助,加快建设并尽快投产,用企业发展的成果回馈社会、造福内蒙古人民!”
盈通LNG项目,只是北京管道公司深入贯彻“X+1+X”油气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能源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众多案例之一。北京管道公司经过3年多坚定不移的改革,托运商数量从开放前的9家迅速增长至今天的115家,陕京管网的冗余管输能力得到释放和利用,破解了各方发展难题,累计节约用能成本逾20亿元,让上下游各方享受到了国家管网改革开放带来的绿色发展红利。
有报道表明,国家管网集团在成立后的5年里,通过建成投用开放服务及管容交易平台,公平向所有客户提供管输服务,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管网储运设施实际使用客户增至超200家,管输能力较组建之初增长约48%,天然气管网平均负荷率提升至近80%。同时,国家管网集团致力于织密织牢“全国一张网”,累计建成油气管道1.2万公里,日供气能力超10亿立方米——增幅达38%,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激发市场活力,管网改革力量当仁不让。它深化改革,打开大门,拓宽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在开放的国家管网,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发展壮大的景象处处可见。这是国家管网改革力量赋予市场的蓬勃生机,也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宝贵机遇。
陕京管道靖边首站,陕西延长石油天然气上下载项目运行现场。(蒋万全摄)
■ 助力能源转型的陕京力量
回首北京人的柴煤时代,每一个过来人都无法忘记那些烟熏火燎的日子。
其中,有一个与铁人王进喜有关的故事:1959年9月,在北京街头看到公交车上的煤气包,王进喜落泪了。当他听到松辽大平原的一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预示着那里可能是一个储量巨大的油田消息时,王进喜当即向石油部领导请战,要带领他的钻井队奔赴那里,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后来,大庆油田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从此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更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能的大幅增长,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北京等大型城市经历了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了严峻的环境挑战。至90年代初,尤其在冬季供暖期间,由于煤炭的大量燃烧以及燃油车辆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北京频繁遭遇空气质量恶化的情况。空气中常常弥漫着青烟般的雾霾,不仅刺鼻呛喉、刺激眼睛,甚至导致白色衣物短时间内领口变黑,空气污染问题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北京的国际城市形象,也显著降低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也是从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保护的日益重视,奥运会主办城市逐步将体育与环境融合在一起,“绿色奥运”已成为奥运举办城市的一份责任。
绿色奥运的核心是天然气供应。据黄维和院士回忆,1990年9月,我国首次在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并随着有意申办奥运的设想,北京市便与中国石油就提高首都空气质量方案达成共识。同时,陕甘宁盆地发现了当时我国陆上最大的整装天然气田,大量天然气资源需要运往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两方面的事情促使北京市和中国石油决定共同建设一条陕甘宁气田至北京的输气管道。
1991年7月,北京管道公司正式成立。从公司成立之初,“保首都、保奥运”就成其为使命,与生俱来就带着一种“奉献陕京,保障首都”的急迫感,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1997年9月10日,陕京一线管道建成投产,这是中国油气管道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地下储气库建设和运营的空白。
自陕京一线建成投产以来,北京市大力发展天然气市场,不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他们开展了燃煤锅炉治理,相继建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用以替代燃煤电厂。这些重大举措对北京打赢蓝天保卫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天然气进入千家万户不仅让老百姓免去了烧煤、烧柴和换煤气罐的麻烦,而且对改善环境质量意义重大。北京市的天然利用及其市场的成长发育,为上游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下游市场的利用带来了广阔的前景。随着塔里气区新的发现,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这是拉开“西部大开发”序幕的标志性建设工程,并随着川气东送等工程的建设,我国从此全面拉开并加快了城市天然气气化进程。
2001年2月23日,国际奥委会在对北京及其北京管道公司评估考察后,评估团副主席费利先生称赞道:“你们是北京环境治理的主要功臣!”在场的人们报以热烈的鼓掌,因为他们意识到北京距离成功申奥又近了一步。
2001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球宣布“BEIJING”成为2008年奥运举办城市时,这个时候的北京空气质量已成为绿色奥运至关重要因素。北京市政府也郑重承诺:到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要达到80%以上,即达到292天。
北京管道人深知,这不仅是对北京的肯定,更赋予了他们艰苦奋斗、拼搏奉献、保障奥运供气的使命与责任。
2005年,陕京二线建成投产,标志着陕京管道已由建设初期的单管线、单气源发展成为具有两条干线互相连接补充供气,多气源完整输、储、配气的综合系统,我国动用5个油田的天然气用来保证北京用气。陕西至北京两条管道、西气东输、华北至北京、大港地下储气库至北京、青海至银川连通长庆油田等通道为北京用气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
自陕京管道投产以来,北京市天然气使用量从1998年的2.08亿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39.27亿立方米。仅仅10年间,北京市少用燃煤近400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量7万吨;天然气居民用户由1997年的30多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13万户,占全市418万燃气用户的75%以上;北京市天然气集中供暖面积已占集中供暖面积的60%以上;在北京公交集团2.0879万辆环保公交车中,天然气车为4154辆,北京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新型环保公交车最多的城市。
北京城市天然气气化的成功,带动了我国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2.2%提高到3%,许多先前燃煤污染严重城市的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仅陕京一线就使北京市每年减少燃煤396万吨,减少飞灰、废渣上百万吨。如果这些灰尘如落在城区,厚度达30厘米左右。至2007年,北京的蓝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7年的246天,超额完成绿色奥运蓝天目标。
也许这些数据是抽象的,但大众的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谈起北京空气质量的变化,家住总政西院平房区3号房的北京市民苏琼珍大妈说:“早些年北京的天多是灰蒙蒙的,自从用上天然气后,这几年北京的蓝天多了,空气清新了,环境优美了,连家里锅灶上的黑烟都不见了。”
说着,她顺手指着几只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叽叽喳喳的麻雀笑道:“你看,连北京的麻雀都恢复了它原来模样,再也不是过去那种黑不溜秋的麻雀了!”
在天安门广场上,环卫工周伯福特别关注北京的蓝天,是因为他希望每一位游人都能领略到天安门广场在蓝天下的那种精彩,而他最大的感受是:“自从用上天然气后,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我从地上扫起的灰都不再是黑色的了。”
北京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空气更好了,人们的清洁、安全、舒适、便利生活指数大幅提升了。这是北京市民一致的共识。
助力能源转型,陕京力量带头勇挑重担,敢当市场开拓者。它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为绿色中国贡献力量。在陕京和北京成功气化的示范带动下,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共同追求。
至2016年,中国油气
骨干管网已经形成。图为当年的中国石油管网示意图。
■ 护航绿色双奥的陕京力量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北京管道人及其上下游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的蓝天给了世界一个很好回答。扮绿奥运的天然气则成了名符其实的祥云之气!对此,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8年7月28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发布了《超越北京,超越2008——北京奥运会环境评估报告》,高度评价北京奥组委和北京市政府在过去的10年里积极地推动环保政策和措施,认为北京在环保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取得的成就不容低估。
8月6日,奥运会开幕前夕,一张照片悄然登上《华盛顿邮报》。照片上,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鸟巢”傲然矗立,背后蓝天一碧如洗,阳光灿烂,映衬着过往行人的笑语欢颜。
2008年8月8日晚,当使用陕京管道天然气作为燃料的主火炬在“鸟巢”点燃时,同每一个中华民族子孙一样,北京管道人的热血沸腾了。那一刻,他们的泪水滑过脸颊,这是他们17年来奥运梦想和愿望终于成真的喜悦之泪。
2008年8月8日晚,陕京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点燃奥运火炬并耀亮奥运会开幕式现场。
在为奥运会奋斗的最后100天里,北京管道召开“奉献在陕京、全力保奥运”誓师动员大会。全员进入全天候24小时应急值守状态,他们的身影在大漠高原、河流沟壑边忙碌着,只要管道经过的地方,就有他们坚定的守护。
陕京管道是北京的清洁能源大动脉,更是“绿色奥运”的重要保障。奥运会期间,奥运村餐厅、与北京奥组委签约的几百家定点宾馆饭店以及接待奥运访客的其他公共设施用气都来自这条“城市供气生命线”。
8月12日,路透社发文称“北京凉爽舒适空气清新”,指出奥运第4日北京的天气非常适合运动员参加比赛;8月16日,路透社再次发文表示,北京当天阳光明媚,天高云淡得让欧洲游客想起地中海地区;8月17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口罩到现在还没派上用场”,北京清新空气令运动员惊喜。
尽管圣火在燃,但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8月24日,北京奥运会闭幕当天,北京以一个空气质量为“优”的一级天,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奥运会开幕之前外界对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的种种质疑,随着蓝天白云的频频出现而烟消云散。
“蓝天如洗,远山可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如此形容北京的天气。
奥运会闭幕了,北京奥运得到外媒的高度评价,北京的蓝天,北京的空气质量也可以说是收获了一枚金牌。北京蓝天来之不易,“北京管道公司功不可没!”这是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官员对中国石油及其北京管道公司的评价。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天空湛蓝,鲜花竞芳。北京收获了各国运动员的肯定、国际奥委会的赞赏和国际社会的美誉。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也为此提供了有力佐证:至9月30日,北京市当年的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08天,比2007年同期多22天,为10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各种污染物浓度日平均值比去年同期下降50%左右,达到世界发达城市水平,全面兑现了奥运会空气质量承诺,实现了“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目标。
北京管道人全力保奥运,奥组委没有忘记他们。随后,北京管道公司被奥组委授予“特别荣誉奖”。这是北京管道奥运情缘上耀眼的一页,是对他们多年来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推动能源结构变革、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民生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认可。
北京管道人高擎绿色奥运这枚火炬,决不让蓝天随着奥运一起闭幕。在随后这些年,随着陕京管网系统的建成投产,以陕京一、二、三、四线,以及永唐秦、唐山LNG外输、大唐煤制气等11条联络干线,总里程达5584公里的管道网络,800亿立方米的年设计输气量,成为“三省两市一区”天然气供输的主力军,为沿线民众提供了可靠绿色能源保障。
以此同时,随着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和中缅及中俄等一大批油气管道的建设,并成功打通我国四大油气能源进口战略通道,形成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接海外,并在东北、西南、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南及西北地区构成了一张全国性天然气管网。至2013年年底,我国油气骨干管网格局初步形成,总里程达10.62万公里,覆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近10亿人受益,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旧中国的“洋油”时代,到新中国扔掉“贫油国”的帽子,再到油气管网时代,折射出我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比如,京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我国三大经济带、三大工业带等地区大面积用上天然气后,天然气供应保障安全系数大为提高,民生指数大幅提升,众多企业实现转型升级。今天,行走在神州大地,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民生指数大幅提升。一幅青山绿水、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这些年来,北京市民更是见证了燃煤锅炉改造、燃气车辆晋升为电车、天然气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后,平原地区“无煤化”目标的实现,看到了更多的蓝天碧水。在这一过程中,陕京管网为加快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2年2月4日晚,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期间,北京管道公司为冬奥会送气10亿立方米,为冬残奥会供气3亿立方米,实现冬奥保供期间“双过亿”目标,确保了冬奥用气,并惠及张家口和延庆、昌平以及海淀北部区域几十万居民生活取暖用气。他们的努力再次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更添一份坚强的能源保障。
北京两个奥运会的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这是对深爱祖国的北京管道人的最好回报。
北京双奥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彰显了陕京管道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奥运”理念,为北京乃至全球的蓝天保卫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护航绿色双奥,陕京力量书写闪耀华章。它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理念,为奥运盛会增添亮丽底色。这是陕京力量向世界展示的绿色名片,彰显着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环保决心与实力。
33年来,从保沿线民生到大国首都的阅兵蓝、APEC蓝、重大节日活动、战疫保供以及每年的冬季保供等一系列特殊时期的供应保障,陕京管道沿线原本脆弱的植被再少被人砍伐而得到了休养生息,尤其为毛乌素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贡献了一份清洁能源之力,都见证了北京管道人的这种责任与担当。
“双奥之城”圣火虽已熄灭,但留下的绿色财富却是极其珍贵的。如:
——北京管道公司累计输气量突破7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9.32亿吨,减少了10.24亿吨二氧化碳、3360万吨二氧化硫、5.08亿吨粉尘及840万吨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其环境保护效益相当于种植了覆盖31.79亿公顷、约3.32个中国国土面积的阔叶林。其中,减少的废渣、粉尘排放物,按照长高宽各1米高的墙堆放,这道墙长达33.87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5圈。
——据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23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3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
今年1至10月,北京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8天。具体来说,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4%;优良天数为208天,同比增加16天。
——有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6%左右,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经过10年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已超过8.5%。从中不难发现,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反映了我国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陕京管道绿色动能催生的巨大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北京管道公司正继续秉承绿色奥运、绿色低碳的理念,把一系列高质量建设发展措施在“绿色双奥”之后转化成民生福祉,造福北京及管道沿线人民。
新时代,新征程,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的道路上,陕京管道人将以绿色价值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继续发扬“奉献陕京,保障首都”精神,大踏步行进在“管网之道”上,携手上下游各方,一如既往地奉献清洁能源,共向蓝天,映染绿水青山,以更加优异的表现和辉煌的业绩,书写北京管道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贡献更大力量。
有力量的陕京管道人,在国家管网集团第一届职工运动会的拔河比赛中。
■延伸阅读
●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突出的特点和重要性
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燃烧完全、干净、无污染,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仅为煤炭的一半和五分之一左右,二氧化硫的排放几乎为零,有助于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效应。天然气热值高、供应足、价格低,便于贮存和运输,广泛应用于发电、供暖、炊事、工业制造和化工等领域,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之一。推广天然气的使用,不仅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转型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2023年年底,全球和中国天然气消费情况
2023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为4.01万亿立方米,同比上年增速0.1%。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94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比8.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这表明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正在稳步增长,特别是在中国,其消费量和占比均有显著提升。
人气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