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国企在波动中凸显“确定性溢价”,申万宏源:估值上升空间可观
财联社3月22日讯(记者 刘超凤)近期,全面实施注册制改革如期落地,证监会提出“打造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资本市场积极响应。3月21日,申万宏源举办“激发活力 聚势赋能——资本市场助力浙江经济创新发展大会”。
申万宏源党委副书记、证券公司总经理杨玉成表示,一批过去低估值高分红的央企今年以来股价表现出色,上证指数也从2022年10月末的2885点回升至3250点左右,数字经济、自主可控等科技主题和国企改革主题此起彼伏,人民币汇率稳定,陆股通资金持续涌入,市场信心显著提升。
申万宏源研究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要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变革创新,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效应,提高民营企业社会价值。
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认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必然产物。2021年央企分红率为36.8%,民企分红率为40.8%。假如央企分红率在未来提升至民企水平,大约会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而参照全球成熟产业龙头公司分红比例,达到50%甚至70%,股价上涨空间就十分可观了。
目前,A股市场投资者数量超过2亿、上市公司市值达80万亿、上市公司家数超过5000家,分列全球前三位,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健全。A股“浙江板块”上市公司数量稳居全国第二,去年浙江省A股股权融资规模1553亿元,位列全国第5。
把握资本投资逻辑
申万宏源研究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认为,民营企业要把握好历史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优势推动变革创新。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逻辑存在较大差异,要最大限度用好资本市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杨成长表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民营企业要把握好历史方向,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以科技化、智能化、高端化作为引领,实现制度、技术变革,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自身素质。”
民营企业要准确定位自身在产业链变革中的位置,突出发展优势,提升在产业链中的自主可控性,提高对产业链变革适应性,把握全球产业链安全,实施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等。
“要利用数字化发展优势,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和管理变革创新,秉承科学发展的理念,努力扩大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效应,提高民营企业社会价值。”杨成长表示。
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运行逻辑存在较大差异,相互理解角度不同属于正常现象,需要双方通过科学调研、充分沟通,来打通阻碍,最大限度地用好资本市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在杨成长看来,民营企业家要把握住资本投资的逻辑,包括注重科技化、绿色化、数字化企业发展,注重创新型、有发展潜力企业,重视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和信息透明度,企业信息披露规范性要求更高,与企业价值共同成长。
央企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对于证监会倡导的“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申万宏源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认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必然产物。这不仅是自信的、定价权自主的估值体系,也是符合时代特征、体现国家战略导向的估值体系。”
开放的金融系统会带来一定的全球金融市场比价效应和联动效应,对估值体系演进过程产生一定影响。
在王胜看来,国企和央企应体现出在全球经济波动中的“确定性溢价”,也理应体现出广大上市央企更加聚焦主业、更加注重公众公司形象、更加积极与市场沟通的积极变化。
自新一轮国企改革实施以来,央企分红率持续提升。2021年央企分红率(分红总额/归母净利润)为36.8%,地方国企为36.1%,民企分红率为40.8%。
王胜测算得出,“假如央企分红率在未来提升至民企水平,大约存在一定的估值修复空间。”而参照全球成熟产业龙头公司分红比例,50%十分正常,如果市场要求的分红回报率是个相对固定的数值,那么40%以上的股价上涨空间就值得期待;而一些优秀的国企已经将分红比例提高到70%甚至更高,估值的上升空间就非常可观了。
与此同时,央企上市公司沟通更主动,调研次数明显增加。2020、2021年央企上市公司分别提供调研590、924次;2022年前三季度,调研次数达到1156次,再创新高。
“央企上市公司接待调研次数增加,反映出对市值、股价的关注度上升,自然也更愿意分红。”王胜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相较2022年对经济形势定调实际更为积极,在防疫政策快速优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未再提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而是定调于“经济企稳向上”,只是“基础尚需牢固”,主要聚焦强调需求不足。
在“需求不足”的矛盾面前,政策主线也由去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延续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且政策基调更强调“针对性”。
在资产配置方面,王胜长期看好权益类资产,产业方向上主要看好三条主线:一是数字经济,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等;二是安全,如农业、信息、工业产业链等领域的安全,以及专精特新;三是绿色,如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储能、电力、传统能源转型等。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黄靖斯
内容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