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行为更趋隐蔽
近日,《中国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问题研究白皮书(2022)》(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指出,2015年至2022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计3594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量最高,占比58.07%。
非法吸收存款罪、诈骗罪案件数量最多
《白皮书》是基于公开的裁判文书,对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和挖掘而形成。
2015年至2022年,全国各级法院审结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共计3594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总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但是在涉及罪名以及涉案金融机构两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
在涉及罪名方面,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业务关联性犯罪和受贿罪等职务关联性犯罪,仍然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的两大核心类型。
其中,业务关联性犯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与职务关联性犯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的案件几乎“各执半壁”,分别占比46.11%和39.28%。
根据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态势进行具体分析,非法吸收存款罪、诈骗罪案件数量最多。
具体来看,排名前十名的罪名主要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诈骗罪、违法发放贷款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受贿罪、信用卡诈骗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经统计,2015年至2022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罪名前十名的案件数量合计占比85.39%。
图片来自《白皮书》
在涉案金融机构方面,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量最高,占比58.07%,保险类、基金类、证券类、信托类金融机构涉诉案件占比分别为17.64%、9.02%、0.78%、0.30%。
图片来自《白皮书》
此外,根据对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案件犯罪行为画像,业务经营风险、内部腐败风险突出,案件占比超七成。
犯罪行为更趋隐蔽
《白皮书》分析,2015年至2022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数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显示近年来金融犯罪治理成效显著,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犯罪在当前刑事政策高压的催化下不断进化升级,犯罪的发现难度更大。
经统计,2015年至2022年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行为平均暴露周期整体明显增加,从2015年的3.66年增加到2022年的5.69年。
在高压政策与侦查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升级的双重背景下,犯罪行为暴露周期反而明显增加,揭示了当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的隐蔽性较之既往显著增强。
《白皮书》表示,少数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犯罪行为更趋隐蔽,业务关联性犯罪业务“合法”与“非法”问题有所交织,职务关联性犯罪从“明腐败”进化为“暗腐败”“微腐败”与“同盟型腐败”。
犯罪形态也呈现新特点,逐渐从核心犯罪扩展到关联犯罪,上游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成为案件数量最多的十大罪名之一,下游的洗钱等犯罪明显增长。
记者 冯娜娜
编辑 韩业清
内容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