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的陷阱 银行理财 围城内外
银行理财公司和公募基金的人才双向流动近期又开始频繁起来。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汇丰晋信迎来一位新晋副总裁,为原交银理财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吕占甲。
吕占甲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金融硕士。在交通银行总行历任交易专员、资深投资经理、专户理财部副总经理、私银理财部副总经理,交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后,历任交银理财固定收益部兼专户理财部副总经理、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具有丰富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管理经历,债券市场投资交易经验丰富,善于跨资产、跨市场开展大类资产配置。
此外,近期也有一些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经理跳槽到基金公司做债基的基金经理。
“公募基金中不少都是重股轻债的,这两年权益市场行情不佳,也需要补充一些开发低波动固收产品的专业人士,刚好与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人员的能力相契合,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流动的情况。”一位理财子公司人士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近来银行理财投研人员变动颇为频繁,除了出走基金公司外,其他理财公司亦出现不少投资人员互相跳槽的情况,尤其是投资条线部门负责人,变动原因和去向不一而足。
比如某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年初离职去了另一家理财公司,另一位中小型理财公司投资负责人短短几年间已经在三家理财公司任职过,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投资团队架构也几经变化,甚至将中后台交易人员调动负责前台业务。
理财“费投资经理”
在2019年开始,各家理财子公司纷纷宣告成立,多家机构引入人才的重点方向,一是母行资管部人才,第二就是公募基金投研人员。
理财公司筹建之初,也有一些公募“名将”加入理财子公司。比如原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包爱丽加盟汇华理财并参与筹建(现已离职),原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姚东从方正证券辞职后,加盟中邮理财并出任董事长等。
虽然理财子公司当初开出的价码并不算高,但有些公募人对于当前工作过度挤占生活的现状不太满意,希望换一个不太“卷”、比较平稳的环境,怀着这种期待来了理财子公司。比如,有一位合资理财公司固收投资经理就曾对记者表示,以前在基金公司的时候疲于应对各种排名,压力大到长期脱发,不过去了理财公司之后身体情况好转,并且超时工作没有公募基金那么严重,家庭矛盾也相应减少了。
“对于基层投资人员来说,银行理财是个大平台,每个投资经理在里面掌握的业务量是普通基金公司无法比拟的,这份工作也很锻炼人。”一位理财子公司中层人士称。
不过,对于一些长期身处银行理财公司,特别是早前就一直在银行资管部的人才来说,对跳出去看看渐渐萌生兴趣。银行理财独立运营时间不长,目前看来,其投资架构和人员变化情况甚于基金公司。背后深层原因究竟何在?
“银行理财公司,比较费投资经理和中层。”一位银行理财公司投资经理对记者如此戏称。
上述投资经理对记者指出,虽然同为资产管理公司,但是银行理财公司与基金公司的运作方式十分不同,银行理财公司追求的是绝对收益,在投资上强调的是配置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产品会配置各种各样的资产,产品的最终表现也就取决于更加多元的因素,很难对其进行归因,同样的,也很难给投资经理的投资业绩表现进行归因。
以绝对收益为导向的银行理财,其投资运作更加看重结果,看重规模,但在考核层面又缺乏市场化标准。相比之下,追求相对业绩的基金公司,对产品和基金经理表现的考核标准会更加明确。
举个简单例子,此前银行理财较多配置的中资美元债,这类债券发行人基本都是房地产企业,随后房地产开发商遭遇了行业性困境,因此整条线的投研几乎无法幸免于踩雷,但这在相对性标准下仍然可以去进行区别性考核。
理财公司开始“末位淘汰”
“其实现在我们背负的各种指标一点也不少,”一位股份制银行投资经理对记者表示,银行理财非常注重客户体验,落实到具体投资经理身上,相对于产品标出的“业绩比较基准”的业绩达标率非常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公司也会采用数字化风控手段随时监测产品流动性、单一产品偏离度,和所有产品策略最终的运作情况。并不是说产品最终业绩达标就行,而是在每日更新净值的时候,数据都要尽量平稳上升,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也不能跟跌得太明显,不然会被要求迅速改变投资策略。
上述人士称:“理财的压力一点也不小。主要是因为理财手续费收取比较低,想要做大营收和利润必须靠规模。但是净值化之后波动又比较大,客群不是十分稳定。”
压力之下,少数理财子公司开始改革人才考核机制,有些引入基金公司的优胜劣汰的考核办法,在投资经理层面将收入拉开差距。
以往投资经理的薪酬制度与母行资管部差不多,主要按照行政层级发薪,同一层级投资经理收入相差没有很大。但是有些大行和股份行理财子公司在现有考核办法中加入市场化因素,一年一考核,管理产品规模、收益稳定度在其中占很大比重,从这以后收入差距就拉开了。客观来说,理财公司现在也是市场化资管公司,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也是应该的,但相较于其他市场化金融机构较大的收入差距,以及“不达标”之后还要比同事收入低不少,所以也会主动选择离开。这形成了一种隐含的“末位淘汰”机制。
“理财公司有‘佛系’的也有内卷的,如果身处一家内卷公司,还不如去基金公司博一次,获得一个与努力相匹配的高收入。毕竟基金公司才是资管业收入天花板。”上述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人士说道。
围城内外
银行资管的思维与公募基金的思维有很大不同。
银行重在防范风险,因为现有的客户基本都是从母行继承来的,再怎么进行投资者教育,还是风险偏好比较低,甚至要求刚兑。但是公募基金这种更偏资管文化,其主要考量是如何博取高收益。银行理财并不强调个人能力,注重整体品牌声誉;而基金公司更为强调个人吸金能力和操盘能力,市场更加看重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
同样是做债,策略也有不同。一般在理财公司采用的策略是持有到期,不太做波段交易,但是公募基金比较喜欢赚资本利得,交易较为高频。当然,这主要也看投资经理和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
从收入标准来看,银行理财脱胎于母行资管部,虽然收入相较于行内其他部门还是相对较高的,但与公募基金这种更加市场化的薪酬相比,差距甚大。记者了解到,有些沿海非一线城市的银行理财公司,开给部分投资经理的月收入甚至刚过1万元。而一般来说,投资经理是一家理财子公司的核心员工。
“真正能从理财公司跳槽到基金公司的还是少数人,除非刚好遇到‘伯乐’。因为行业还是有差异,但是基金公司是收入标杆,很多人都想去。但是去了之后也不一定开展业务那么容易。因为银行理财在销售端还是有母行护航的,基金公司更依靠基金经理自己的市场认可度和业绩。从甲方到乙方,考验的是个人能力,做得不好也很可能被市场抛弃。”一位基金业人士对记者表示。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内容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