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证件查询

“量化+融券”优势谁能敌?市场人士建议出台新规约束不对等

时间:2023-09-05 18:19:28责任编辑:Aids阅读

华夏时报记者邱利陈锋北京报道

量化基金又一次站上了风口浪尖,这次市场质疑指向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合规性,有观点认为A股并不缺乏流动性,量化机构更多是在利用T+0策略、融券等优势“收割”散户。

随着市场争议不断,近日非两融标的接连大涨。截至9月4日收盘,我乐家居斩获6连板,中马传动连收5个涨停板,捷荣技术也连续4个涨停,这几只股票均为非融资融券标的,有投资人士分析,在市场情绪的推动下,资金为了规避量化,更为青睐不能融券的股票。

近七成年内收益超5%

今年以来,在极致分化行情下,量化私募整体收益明显高于主观私募。截至8月底,淡水泉、迎水投资、半夏投资、重阳投资等多家知名私募均陷入亏损。

与之相反的是,不少量化机构却赚得“盆满钵满”,幻方量化、九坤投资、灵均投资、明汯投资等量化大厂都取得了正收益。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有业绩记录的28家百亿量化私募中,近七成年内收益超5%,宽德私募以11.81%的收益率夺得第一,衍复投资和佳期投资的收益也遥遥领先,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分别为10.31%和7.39%,而明汯投资、九坤投资等量化大厂,年内收益均超5%。

不过,随着量化相关话题热度不断升温,更多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市场人士认为,量化私募已经沦为“割韭菜”工具,并赚走了主观多头基金、游资与散户等的收益。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美股市场,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都可以实施T+0的交易。此外,机构与散户的风险对冲工具也相对丰富,散户可以在下跌过程中利用期权工具回避风险,并借助风险对冲工具完成套利。相比之下,A股散户只能通过单向做多实现投资利润,且受T+1的交易限制。如果单日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只能够到下一个交易日止损。

量化交易“公平性”争论不断

具体来看,这次市场针对量化的质疑,主要指向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合规性。一方面,有观点认为量化机构可以通过T+0策略高频“薅羊毛”,这对于只能T+1的散户造成了不公平;另一方面,量化机构还拥有融券优势,存在着融券制度和“券源”方面的不公。

经济学家任泽平发文称,量化交易已沦为一把大型镰刀,降维收割散户,建议尽快规范限制,在完善之前可以考虑暂停。

他解释道,量化交易利用散户所不具备的信息优势、融券优势、交易优势、大规模操纵个股优势等,降维收割散户,不仅没为市场创造价值,还一年吸走1000多亿元,抽血A股,量化交易只是利用了散户多、波动大的市场特征而已,个别量化“大佬”不仅不为市场和社会做贡献,还高调炫富、纸醉金迷,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郭施亮也表示,从本质来看,每一种量化交易模型的背后,都是为了实现套利。因此,与普通散户相比,量化交易利用数量化、程序化的优势,更容易捕捉到市场的套利机会。但是,在量化交易实现套利的背后,则需要建立起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

郭施亮进一步指出,券源掌握在谁的手中,同样影响着交易的公平性。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对冲工具较为丰富,且拥有一定的信息优势与资金优势,所以当量化机构看到套利机会时候,可以凭借自身掌握券源的优势,实现快速套利,这种套利的背后,也得益于信息不对称与券源分配不对称的因素。

另一边,也有量化私募表示,A股融券交易规模较小,对市场的影响不大,量化参与融券很多都是对冲策略,预计被量化用来做T+0交易的资金仅为200亿元左右。

融券应统一采用T+2?

随着市场对量化交易的争议不断,监管制度也在持续完善,多位市场人士建议出台新规约束T+0、融券方面的不对等。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活跃交易型资金对量化存在误解和忌惮,加强量化交易监控会缓解其焦虑。在运行模式上,量化更类似于科技行业,中间的壁垒和不透明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市场传统交易者的心态,甚至影响其交易动作和策略。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欧美股市也对量化交易有一定的监管,在量化交易发展初期,就出现了利用硬件和通讯便利条件获取优势的不公平做法,便被确认为“操纵市场”而禁止采用。我国监管体系与欧美不同,可以更进一步规范化,应该要求对量化交易算法进行备案,并用先进技术手段同步监控量化交易导致的市场波动。不过,在处理问题制定具体方法时也要慎重考虑。

郭施亮建议,应该完善交易制度,并增加散户投资者的风险对冲工具,不能只局限于单向做多的盈利模式。股票市场本身是一个财富资金再度分配的场所,量化基金的对手盘是所有参与者,散户的风险对冲工具不丰富,自然在市场之中处于劣势地位。

对于融券问题,经济学家刘煜辉发文建议,要严格监管量化交易的融券业务,从利益的形成机制入手,比如融券业务统一采用T+2规则,秉持“三公”原则,从根本上解除套利的结构。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内容来源:华夏时报

最新内容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为"财经新闻网"的作品,均为转载或摘编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版权声明| 招聘英才| 管理团队| 删稿指南| 广告合作| 管理条例| 人员查询| 律师顾问

鄂ICP备2021021926号 鄂公网安备42010805432363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RUANWENDA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