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9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称,自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何要对猴痘实行“乙类乙管”?“乙类乙管”如何管,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广东省公共卫生专家王鸣认为,此时将猴痘纳入“乙类乙管”,与当前我国猴痘疫情有关,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但是对普通人而言,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以及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无需过度紧张。
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风险较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2022年9月我国报告首例猴痘输入病例,2023年6月开始出现本土猴痘疫情,目前全国20多个省份先后报告猴痘病例,引发新增本土续发疫情和隐匿传播。9月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2023年8月份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501例猴痘确诊病例。
王鸣表示,现阶段猴痘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与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相比,猴痘传播速度有限,相对容易控制。对于普通人来讲,面对这一“升级”管理无需过度紧张。
面对猴痘疫情,需警惕境外输入风险。广东疾控提醒,出境人员需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同时,来自猴痘疫情报告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避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猴痘纳入“乙类乙管”有法可依
今年7月,国家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猴痘防控方案》指出,根据病例的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医疗机构隔离治疗或居家隔离治疗。各地发现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当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如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病变部位已结痂,可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解除居家隔离。对病情较轻且具备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确诊病例,经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联合评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
猴痘被纳入“乙类乙管”,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实行分类管理、动态调整一直是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策略。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我国法定的传染病共有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
王鸣表示,猴痘被纳入“乙类乙管”,意味着在感染者与密接人员的防控措施上作出相应调整。比如报告时限方面,“乙类乙管”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隔离措施方面,“乙类乙管”传染病需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猴痘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就此,王鸣提醒,最简单的预防方法就是参考艾滋病的预防方法,尽量不要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同时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降低感染风险。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内容来源:南方日报